请输入关键字
园说Ⅶ——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为铭记历史,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,弘扬“文物典守”精神,8月15日,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、颐和园承办的抗战主题文物展:“园说Ⅶ——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”与公众见面。
本展览聚焦1933-1951年“文物南迁北返”的守护传奇,从颐和园、故宫博物院、南京博物院、镇江博物馆、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甄选160件/套展品,文物首次以“亲历者”身份,讲述那段在战火中万里迁徙、守护中华文脉的历史壮举,弘扬中华文明在危难中存续的坚韧精神,彰显民族血脉的生生不息。展览共四个单元。
展览时间:2025-08-15 ~2025-11-16 展览地点: 颐和园博物馆、德和园扮戏楼

展览单元介绍
序言
第壹单元 旧宫新生
第贰单元 战火征程
第叁单元 故园归梦
第肆单元 重访南迁
结语
展览意义
展览亮点
序言
1933年,日寇侵入华北,北平城危在旦夕。为守护民族文化遗产免于战火,北平文物工作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勠力同心,组织了一场纵横中华大地的文物“大迁徙”,史称“文物南迁”。让我们跟随这些历史的“亲历者”,听“他们”讲述那段关于文化抗战的独家记忆。
第壹单元 旧宫新生
1928年8月15日 北平
四年前,当最后一批皇室成员离开颐和园时,我们曾默默注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。今天,北平市政府正式接管这里,禁苑蜕变为公园,我们的使命也随之改变,褪去了皇权的烙印,成为公园的一员。当旧宫成为历史,新生的晨光正漫过朱红色的大宫门,将斑驳的龙纹镀成百姓驻足的长影。
本单元以1928年8月15日颐和园被移交至北平特别市政府管理为背景,展现颐和园从皇家禁苑至市民公园的重大转变;
第贰单元 战火征程
1939年9月24日 乐山
1933年深夜,长城抗战的炮火撕裂了北平的宁静,震开了紫檀函匣。我们被裹挟着安置在木箱内,于破碎山河间开启悲壮的流离转徙。650箱兄弟姐妹,一同随专列南运上海,在战火动荡中辗转。1937年,“八·一三”淞沪会战爆发,硝烟逼近南京,我们不得不再次启程西迁,巴蜀的栈道上留下我们颠簸的足迹,重庆洋行的堆栈是我们临时的落脚地,最终,我们被秘藏于四川乐山安谷的祠堂和峨眉的寺庙。六年间,万里跋涉,我们在战火中连成文明的星河,让智慧的火种永不熄灭。
本单元下设“烽烟四起”、“辗转沪宁”、“西迁岁月”三个子章节,详细阐述抗日战争时期颐和园文物南迁、西迁的艰辛过程;
第叁单元 故园归梦
1950年5月16日 北京
历经抗战烽火的我们,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北京,迎接我们的,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。今天,一次决定我们未来命运的会议正式召开。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奉令成立的“北返颐和园文物清点鉴定分配临时委员会”,为我们找到了新的使命与归宿。南迁时“誓与国宝共存亡”的悲壮守护,在此刻升华为“为国所用,为民所享”的有序安置。作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宝贵基石,我们即将在新的殿堂、公园,以焕然一新的姿态,见证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。
本单元讲述抗战胜利后,颐和园南迁文物历经东归、北返,最终重回家园,获得守护与新生的过程。
第肆单元 重访南迁
“文物南迁”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烽火中,为捍卫千年文明根脉而开展的一场旷世壮举。其规模之宏大、历时之久远、行程之艰险,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绝无仅有,铸就了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座丰碑。这场史诗般的文化长征,是文物工作者于民族存亡之际,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,谱写的不朽传奇,不仅为中华民族存续了文明火种,更为全人类守护了东方艺术精粹,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化抗战史上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,昭示着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本单元聚焦中国文物保护史上规模宏大的“文物南迁北返”事件,通过颐和园、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文物的集合展示,深度挖掘和阐释国宝守护背后的精神内涵,弘扬守护者“视国宝为生命”的“文物典守”精神,及其对当代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指引意义。
结语
“文物南迁”之路,历时十余载,辗转数万里。国之瑰宝穿越烽火,历尽艰辛,终得以安然归藏。此壮举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文化抗战史诗,铭刻着守护中华文脉的民族记忆和家国情怀,彰显了超越器物、根植血脉的“典守精神”。重访这段光辉足迹,吾辈当赓续先辈“人在文物在”的铮铮誓言与赤诚担当,共护文化根脉,让中华文明的薪火永续相传。
展览意义
“园说VII”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,更是一次文化价值的当代诠释。它以颐和园文物南迁的微观叙事,折射出中华民族守护文化命脉的宏大史诗,将“典守精神”从战时的誓言升华为和平年代的永恒信念,呼应时代节点,通过情感共鸣,激发公众对文明传承的敬畏之心与守护之责。
展览亮点
展陈形式新颖,巧妙融入舞台剧艺术灵感,以文物为“主角”展开拟人化叙事。同时,打造多媒体“心跳共鸣”装置,并创新引入中庭月相变化装置,生动还原南迁文物装车的历史场景,为公众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。
相关资讯